2008年7月27日

投名狀

(Sunday, January 06, 2008)

一個距離我們一百多年的動蕩亂世 , 野史上記載了一個懸案----張文祥刺殺新上任兩江總督馬新貽 , 此案流傳成小說. 七十年代邵氏大導張徹先生拍下<刺馬> , 現在陳可辛再次解像這段兄弟情.


陳大導顛覆以往中國或港產電影在戰爭場面的格局 , 沒有成龍式的一個打二百個, 亦沒有用電腦或鏡頭"創造"人數 , 一千人打一千人 , 就紮實地一千人打一千人, 那種實在那種沙塵滾滾, 色調陰暗灰冷 , 配合亂世殘酷 , 悲慟沉鬱 , 確是令人耳目一新.
此戲主要分"武戲"及"文戲" , "武戲"要檢討一下 , 一個龐大的製作中, 陳大導手下必有十多個編劇及副導 , 清末太平天國的史料應要細磨 , 幾千人就可去圍一個蘇州城?進京面聖慈禧太后竟然獨坐龍座當中?
相對之下"文戲"稍勝一籌 , 能觸動觀眾情緒. 仗敗裝死的李連杰 , 遇到山村土匪 , 立投名狀 , 三人結義金蘭 , 死生相託 , 投誠於朝廷 , 帶農民兄弟朝戰夕伐 , 最後更打敗太平軍攻下蘇州南京. 李官品升兩江總督 , 按朝廷意思設局殺二弟劉德華 , 三弟金城武誤解箇中因由 , 殺死與李有不倫之戀的二嫂徐靜蕾. 李就職當日死於金之刺刀下 , 而實情卻是朝廷暗殺.
中國文化內的兄弟情 , 由三國桃園結義到水滸 , 再到現在油尖旺的陳浩南或雪茄導演的樂少Jimmy仔, 都不能完全翻譯成英文(或西方外語) . 好兄弟可以譯 , 但再多譯一句"兩脇插刀" , 就會令老外皺眉. "義"是中國文化的獨特產物 , 孔子云"君子寓於義, 小人寓於利" , "義"與"利"永遠對立 , 永遠兩極化 , 人與人關係即使實在有"利" , 亦要以"義"包裝 , 不可外露. 片中的二弟三弟與大哥二嫂成了強烈相比. 前者是山村農民 , 目不識丁 , 但深記投名狀 ,義不容辭為兄弟灑血拋頭顱 ; 後者受教育知書禮 , 然而大哥從不相信盟誓 , 因要完成心中所謂之理想 , 背棄兄弟 , 而二嫂死前說"我喜歡掛紅亦喜歡掛綠", 也根本對二弟寡義.......
我不相信有很多絕對和純粹的"義" , 亦不鼓勵教育下一代盲從"義". 我們沒法完全了解掌握人性 , 對於山盟海誓 , 科學一點分析 , 它是有所限制的, 很多處境我們都是"義"及"利"兼具. 盲信"義" , "義"會成為一種包裝, 一種借口.

沒有留言: